文字 「逐字稿」《费尔巴哈论》八、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
文字
取消

「逐字稿」《费尔巴哈论》八、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

索引

一、前置的准备阶段

二、社会权力与法的权利的关系

三、扬弃唯物与唯心的对立

四、对认识论立场的超越

五、马克思的历史观

六、社会权力论与意识形态论

七、人的“类存在”的历史性

八、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

九、近代个人主义原理的来历

十、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论

十一、近代唯物主义的时代根源

十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旨归:人类解放

十三、旧哲学的终结和“革命的科学”的开姶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

@Hdiv(classic){ @Hbq(){ @Hsp(){ @Hp(intent){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Hsp(intent,inline-block,mt4){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Hsp(intent,inline-block,mt4){(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Hsp(intent,inline-block,mt4){(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Hp(end,fangsong){——《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六} } }}

我们刚才讲读和讨论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第五条,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但是内容非常丰富,这个哲学的思考是非常深入的。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这里讲的抽象的思维,或者感性的直观,指的是对类存在的思维和对类存在的直观。类存在向来被认为不可能是感性直观的对象,它是被我们的思维所把握到的,人另别的事物才是感性的对象。费尔巴哈在这方面有重大的突破,确认了人的类存在是感性的对象、感性的直观。这件事情我们刚才讨论了,但是费尔巴哈的缺陷在哪里呢?他所理解的作为感性直观到的 “类”,是没有历史性的,好像向来就如此这般存在了。

所以马克思揭示了费尔巴哈的这种局限性。马克思说人不仅是感性的对象,这 “人” 不是指个人,“人之类” 不仅是感性的对象,而且是感性的活动。人的类存在,在人的感性活动当中,被创生、被改变的。这个创生和改变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所以人的存在是历史性的,这是第五条的主要意思。

现在我们进入第六条。讲人的类存在、历史性存在,自然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能给人的本质下一条定义呢?对人所下的定义,古希腊就发生了。你比方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什么?理性加生物性,一方面我们确实是生物,但我们拥有理性,人是理性的动物,这是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还对人下了另外一个定义,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个政治强调的是,人是社会存在。

那么马克思来讨论费尔巴哈了。费尔巴哈做出重要的贡献,按照费尔巴哈的思想,该怎么理解人的本质呢?我们先看第六条的第一句话。马克思说,人为什么会创造宗教?人把自己的本质从人那里分离出去,交给了神,交给了上帝,所以应该还给人。宗教所讨论的上帝,比方说基督教所讨论的,上帝的所有的特征、性质、能力,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但我们把人的本质转变为神的本质,要回归,这就是费尔巴哈的意思,叫归结为,归结于人的本质。

当费尔巴哈这样的从事宗教批判的时候,马克思就发现了,他现在所讨论的人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一种每个人都固有的一种抽象物。所以马克思说,马的本质,倒是每一个单个的马所固有的抽象物,是吧?这一个个别的动物之所以被称为马了,是吧?它符合马的本质。这一点完全可以说,在人那里,情况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类” 在我们每一个个体身上存在,这是毫无疑问的。假如 “类” 从我们个体身上分离了,我们就没有做人的感觉了,我们感到了自己的生活的异化,感到了生命的没有意义。就 “类” 的本质脱离个人了,那么 “类” 应该在每个个体身上存在,那人才作为人活着嘛,他的生命才有意义嘛,活出个人样来是吧,作为人而成其为人,是吧?中国人也说这句话。费尔巴哈也认为是这样,人的类本质在每一个个体上,应当是为每个个体所固有的。但是有时候就分离了,怎么会分离的呢?

所以这里边有一个假定,就是费尔巴哈的思想当中,有这样一个假定,一个人作为人,他已经拥有了 “类” 的本质了,但这只是个假定。“类” 的本质应当怎么来看呢?要跟着前面第五条说下来,人的类存在、类本质是历史性的,是被人的感性活动建构起来的。而这感性活动,是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离开人与人的交往,没有感性活动的。感性活动最基础的一种形式叫劳动,劳动并不是单个的人面对自然界的活动,就像我们反复强调的是吧,劳动和语言一样的古老,如果没有语言,哪有劳动?人与人之间在他的语言的交流中,跟自然界打交道。我们命名了自然物,这个自然物为这个名称呢,不是命名,是一个概念规定,植物、鱼、花,我们对鱼和花的这样一种词语,比如英语叫 flower,还有叫花,这个词在表达什么呢?并不是表达那个自然物本身的属性,而是表达这个自然物与人的生存之间的关联,这叫对事物的命名。

所以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这种感性交往,是让劳动成为可能的前提。我们共同领会到,这个自然物跟人的生存的关联,去跟这个自然物是我如此这般的去打交道,我们都共同的用这种方式,跟不同的个体、人类个体,用共同的方式,用某种共同的方式跟自然物打交道。这种共同的方式,为什么大家都采用了呢?因为我们在语言中交流了,这个语言就是公共世界嘛,你进入语言就摆脱个人的主观性了吧,你说别人听的懂,别人说你听的懂,就摆脱了个人主观感受了吧,一个 public world 公共世界。所以一个小孩如果他失去语言的能力,他就没办法进入社会。所以劳动和语言一样的古老,语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在这种感性交往当中建构了两种关系,一种是人与人的关系,一种是人于自然物的关系,就在这个语言中建构起来了。

我们如何命名自然物,如何命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方说最起码的家庭当中的,伦理的、血缘基础上的伦理关系,我们就称某人为自己的父亲,称某人为自己的儿子,是吧?这也是命名,它是命名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如何看人的本质呢?它不是抽象的,在每一个个体上,本已存在着的,人的本质不是这样存在的。马克思怎么说,这个 “其” 就是指前面讲的人的本质,就人的本质的现实性上讲,离开社会交往,谈不上人的本质。那么,社会关系、社会交往,是有历史的差别,而不是过去如此,将来永远如此,否则人类社会就没有历史了。也还有着民族之间的差别,不同语言区分了不同的民族,还有民族之间的差异,所以不能把人的本质固定起来,作为每一个人类个体,本来就拥有的具备的东西。我们每一个个体成其为人,是必须进入社会,必须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在建构起来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成其为人,在建构起来的自然的关系中,我们成其为人的本质。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人的本质在其社会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它的定义。

马克思的这个定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个定义,是费尔巴哈不可能给出的。在费尔巴哈的思想中,不可能达到这一条定义,因为费尔巴哈抽象的去认识人了,于是他讨论的本质全是理论的抽象、哲学的抽象,他讨论的人的本质不是现实的本质。第二句话来了,所以第六条,马克思说,什么叫现实的本质?作为社会关系之总和的本质,现有的社会关系是应当被批判的,为什么应当被批判?社会关系在感性的层面上,始终是什么?社会权力。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的对抗,所以这种现实的本质,是应当被批判的,而且在事实上,总是这个社会自我批判的,这个社会在自已的实践中,不断批判既有的社会关系,这不是来自观念的发动,关于这一点,这个后面第八条有专门的说明。

现在还是看第六条,两个缺陷,费尔巴哈的两个缺陷,分别由马克思加以指出。一个缺陷是什么?第一,撇开人的存在的历史性,费尔巴哈不想抽象的讨论 “类” 是吧,所以,他总是要从人类个体出发来讨论的,在人类个体上可以直观到 “类”,这是费尔巴哈的贡献,但是他只是停留在这个抽象的人类个体上面,好像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是现成存在的。一个人类的个体,作为人类存在,是个社会关系的结果,费尔巴哈没这么想,所以他的第一个缺陷就是,假定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仿佛人类历史的起点,先已经有许多无数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存在了,然后再讨论他们彼此之间的交往,是人类个体先已存在,然后交往产生社会形态吗?还是社会关系、社会形态造成了人类个体,他的特征?社会关系是不是要以关系者的先在,作为前提?我们通常的逻辑思维是这样的吧,我是个个体,你也是个体,我们先已存在了,然后我们交流了,我们交往了,建立某种关系,是不是这样?其实是关系把关系者建构起来,这关系就是人的感性活动的方式,因为感性活动一定是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的方式,建构出这个时代当中的个人。比方说原始部落,人类的感性活动是原始的,狩猎,当然慢慢的也许可能畜牧业来,后来终于农耕文明,这种跟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感性活动的方式,同时就是建构社会秩序的方式,在这种特定的部落的社会秩序中,造成了原始部落的个人的特征,它不是预先存在,一个人类个体,原始部落中的每一个个人,是这个部落共同体的一个器官、一个肢体,他是被规定的,是关系造成关系者,而不是先由关系者建构出关系来,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的突破。人不得不以共同活动的方式,跟自然界打交道,这共同活动的方式就是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方式之前已经展开了,造就了这个历史阶段上的个人的特征,一个非历史的,不是从古到今到未来,永远如此的抽象人类个体,没有的。所以,人的感性存在、人的类存在,是人的感性活动建构的,这感性活动的历史,无法进入费尔巴哈的哲学的视野,所以叫撇开历史进程了,假定了一种先已存在的、向来存在的、将来也存在的,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这是他的局限性的第一点。

第二点,这就是第二个局限,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思考的第二个局限性,就什么是 “类” 呢?“类” 在每一个个体上存在,它是在每个个体身上,是种内在的、本来就存在的,然后通过这样的类存在,把许多个自然的联系起来,一种抽象的共同性,我们都是人类。人的社会性在费尔巴哈的思想中,成为个体之间的内在的共同性,其实人的社会性,是人与人的交往。所以我先前讲,社会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根本上就是一个动词,当然经常做名词用,society 比如说用英语,其实社会作为动词是指什么?人与人的交往,这是动词,人是个体是被社会化的,而不是先有那个固有的社会性在自己身上,人是在交往中被社会化了,这对于儿童的成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小时候要进入幼儿园呢?就是他开始了一个社会化过程,就过集体生活,如果没有幼儿园,要有弄堂,比方说上海,在乡下要有村落,村里的孩子一起玩耍,你不能把你的孩子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的,他无法健康成长的,他必须跟他人交往,所以社会化让人成其为人,不是他本有社会性,已经是人了,不是的。我小时候从来没进过幼儿园,因为我母亲是家庭妇女,她觉得可以省这笔钱,天天在家里就看着我呢,但是我还是完成了我的社会化,为什么?有弄堂,弄堂不就是幼儿园吗?一个没有自觉组织起来的幼儿园,在弄堂里,跟年龄相仿的伙伴们一起玩耍,起集体活动,也一起打架,感性的对抗,样样都有。现在我们的孩子,有个最重要的缺失是什么?不打架了你知道吧,打架是人的一种感性的成长,社会性是感性的。谈恋爱怎么谈?在网上谈吗?在网上就是一种联系方式对吧,终于还得线下见面的吧,感性的相遇,在网上交流是观念的交流,有人文采非常好,善于说话,那些 idea(观点)非常新颖,非常 fashionable(时髦的),然后被另外一个人爱上了,这是真正的爱吗?爱是感性的,终于两个人线下见面了,爱还是不爱,在这一刻才被规定了,被决定了,不要把自己打扮的十全十美的,在网上会做这件事情的,这种十全十美,不是被爱的原因,你可能有许多缺陷,你是个男孩子,但你羞涩腼腆,你跟女孩子一说话脸就红了,就是在这种状况中,那个女孩子就爱上了你,你知道吧,是吧?你说你是强大的,在网上观念的把自己已变成强大的,无所不能的,善于表达的,在现实中,你讷讷也讷讷然,张口结舌,这恰好是种感性的魅力,完全可能的,各位女性同意吗?我们并不是需要一个 typical,一个典型的一个强者是吧,在你如此的笑容当中,它就是魅力,这必须感性的相遇,社会化的过程,才让人具备了社会性,而不是预先固有的、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的自然的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这是费尔巴哈在虚构这种共同性,人的社会性来自人的感性的交往。

现在网络时代,网络、互联网是双刃剑,它的异化的一面,就是会让许多年轻人,从小开始就进入网络社会,那是个虚拟的社会,然后一旦下网,无限孤独,一种孤寂感就来了,然后久而久之,这样的成长的孩子有一种毛病,现在有个说法叫社恐,就害怕现实中的社会交往,现实中社会交往,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感性成长的必要的条件。男孩子要打过架才好,在两个男孩子的对抗当中,我在你的眼神中看到了怯懦,你在我的眼神中看到了勇敢,必须这样,我们男孩子才像个男孩子,而且还经常扮演英雄救美女的事情,这是个男孩子的成长,感性交往。

马克思在这第六条当中,“人的本质观” 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因为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单个人所固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为单个人所固有,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自我诞生过程,它是历史的形成起来,人把自已跟动物区分开来,是人的劳动,在社会中的劳动,在感性交往中的改变自然的活动。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是怎么形成起来的?我发现我是我,不是别人,这件事是怎么来的?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吗?

我写一段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说的,我们试图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这段话必须写在黑板,仔细的推敲一下,这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的一段话。人的意识哪里来?当然,我们不是在心理学意义上讲的那种,动物也会有的意识,叫动物心理,那是动物也会有的自然意识,是吧?我们讲的是人的意识,它哪里来?我们看到这句话,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就是什么呢?底下做了一个说明,什么叫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呢?也就是,对处于并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联系的意识,句子很长,当中有许多限定词,我们先注意这样一个词组,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这是指什么?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就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不就是个自我吗?是吧?我们意识到自身了,我是一个意识到自身的个人,这个个人不是他的 body,不是指他的身体,一是自我,或自我意识,是吧?那么这个自我意识哪里来?一个问题,这是哲学的问题。比方说,一条狗会知道它是一个自我吗?我们想想看,狗怎么发现自我?一种可能,是不是正好有一面镜子,狗走到镜子面前了,在镜子里边,它能发现自我吗?他发现是另一条狗,是吧?那么它的前爪动了,镜子里那条狗也动了,它开始对着镜子的狗,它开始叫了,镜子的狗的嘴也动了,是吧?它弄了老半天,就觉得没啥意思,然后就走了。同样的,人的自我是通过镜子照出来的吗?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另外一种可能,不是照镜子,那么怎么来的呢?发现自己跟别人的差别吗?大家都点头了,发现自己跟别人的差别,那么狗也做得到,一只狗遇到了另外一条狗,这条狗是白毛,可以吧?它看到差别了吧?这条狗发现另外一条狗比它高大,更凶悍,或者比它弱小,这差别它也发现了,这种发现,不足以让这条狗发现自己是个自我,比较也比较不出自我来,当然这个狗会保持自己的生存,叫个体的自保本能,生物都有自保本能,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个有自保本能的生物,这个自保本能就是它的自我意识,不,大自然注入每一个生命体的一种本能,病毒也有自保的本能嘛,有啊,那么你不能说病毒有自我意识,稍微复杂一点的一棵树,复杂一点的生物,一棵树也不会有自我意识,那么再复杂一点的,高级一点的动物,猫啊、狗啊,它们有自我意识吗?它们要形成自我意识,要发现自身跟别的同类的差别,它能发现这种差别,但它们并不知道自己已属于同类,属于鱼类或属于狗类,不会有这个意识的,所以我们哲学上要讨论这个问题的,人怎么形成自己的,每一个人类个体,如何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识,发现自己是自己,不是别人,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印象很深,我童年时代的时候,是问过我父亲的,我突然心中有一个问题,于是我这样问我的父亲,为什么你是你,不是我?为什么我是我,不是你?我父亲认为这问题太奇怪了,毫无意义是吧?所以当我提这问题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作为一个个体,跟我父亲,作为另外一个个体,为什么你的感受不是我的感受,我的感受你能理解,终于还是我的感受,我可以为我的亲人,或者朋友的某种成功感到高兴,这种成功的喜悦属于他,不属于我,各位同意吗?我可以欣赏他,为他感到高兴,但那份成功的喜悦属于他这个自我,这份喜悦不可能变成我的喜悦,只是我非常同情这份喜悦而已,所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马克思如何回答?人的自我意识来自哪里?自我意识有两层,第一,他一定是意识到自己是人,对吧?我是人,你也是人,不是说你是另类、异类,不是的,我不会跟狗讨论,我为什么是我,你为什么是你,不会讨论这问题,人与人之间会有这个想法,对吧?这是第一层。第二层,这个自我彼此之间的差别,不是外观上的差别造成的,不是身高体型、讲话的声音的差别,这些不是这,这种差别,不至于让每一个人形成自我的。马克思的回答就这句话,什么是人类的意识?是对周遭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这可感知的环境,天然的自然环境,不要误解为,这个周围可感知的环境里边,包含什么东西,是他人与他物的联系,这叫你所处的周遭可感知的环境。当你发现了他人与他物的联系的时候,你同时就开始了,意识到自身,他人与他物的联系,在你的自我意识之外,你发现了这种联系,你的自我意识也就开始了,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处在这个个人以外的,他人与他物的联系的意识,你意识到了、看到了、感知到了,他人与他物的联系,你这时候自我意识就起来。

这话什么意思?比方说假定在幼儿园,你的伙伴,你的幼儿园的同伴在那里搭积木,积木是种儿童的游戏,一种操作,把积木搭成了一个城堡吧,他搭成功了,你看到了吧,你此刻看到就是他人,这个小伙伴,跟他物,积木、城堡之间的关联,你看到了他做成了这件事,你意识到了这种联系,你就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自我的存在,于是你也想做,你也想改变,以这种方式来改变自然物,当然此刻的自然物也不自然,是积木,已经制作过的一块块方木块,但是它制作成了一个城堡,你的伙伴制作成了城堡,看到了这城堡,你也看到自已作为人的存在了,于是你也想完成,这时候这是你的自我意识来了,你甚至没看到他人,你也可以想到他人的存在。比方说,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当中,举这个例子的,你走到那条小河边上,看到河岸有一个停泊的船,你看到停泊在河岸的船了吧,你一看到这船你就明白了,第一它不是天然物,你立刻联想到这是一个,曾经由某人用来代步的工具,交通工具,在河上行驶的交通工具,在这个上面虽然一个人都没有,你已经看到他人在场了,明白这意思吧,他人与他物的这层联系叫什么?舟,船的制作,你在这种联系中,你发现自我,它表现为什么,你也能坐一坐,我也可以以它代步,或者我可以也造一个这样的船来,造成功了自我肯定,造失败了自我否定,自我意识就这样的,每一个自我就这么存在了。你看到另外一个自我终于死了,他永远离开这世界了,你突然发现他回不来,是吧,这一刻也是自我意识,然后发现自己也跟那个亡者一样,面对虚无,自我意识成立的同一天,就是领会虚无的,这是同一件事。当我们什么时候领会到死亡和虚无,也就是领会自我的时候,他人的死亡,是这个人跟整个世界的联系中断了,所以自我同时就是社会存在物,这社会就是他人与他物的联系,就他人与自然物中的一种的联系,所以自我是感性的,首先不是抽象的精神,一个能思维的头脑,不,是感性的,是他人与他物,那个他物是指自然物,他人与这个自然物,如此这般的一份联系被你发现了,于是他这份联系,你发现这份联系,这份联系把你也做成了,一个人,一个自我,自我是因此被做成了,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讨论。

一切关系都是为我的存在,这又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说的话,就是造就我的,这话又比较有意思,马克思在这里对关系这个词,加以一个哲学上的先定的用法,我们通常说,比如说猫与老鼠有关系是吧,那么这是人领会了,但猫与老鼠的关系,对猫来说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它是本能的联系,而人却自觉到的关系,所以一切对人来说的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不是我先在,而是造就了我的(那个关系),所以这样的讨论是非常非常深入的,讨论了关于自我的存在论,自我存在的存在论,它是一种非常非常深刻的思想,许多人恐怕还达不到,因为我们现在想到的自我,就是一个抽象的个体,一个抽象的自我就是,自我就不是他人,其实马克思的关于自我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什么?他人就在自我的核心处,自我不是排斥他人的,恰好他人在每一个人的自我的核心处,他人存在着。

我们想象一种空洞的、抽象的,完全绝缘的自我,与他人绝缘的自我,他先已存在,这完全是虚构。看过一部电影吗?叫《盗梦空间》,这部《盗梦空间》,实际上是弗洛伊德一个演示,精神分析学说的,就做梦嘛,梦有好几层呢,这个盗梦空间里面的主人公,他做的好多梦是吧,我们一开始看这部电影很乱,搞不懂,他说梦里边又有一层梦,终于到了最底层的梦,到了最底层的梦的时候,这个做梦的人发现,他如此仇恨的父亲,他要跟父亲对着干你知道吧,其实就在他自我的核心,他自我最离不开的就是他的仇恨,他一直在仇恨的父亲呢,这个父亲对他来说是他人吧,这个他人,就在这个儿子的自我的核心处存在,塑造了这个自我,不要想象一种,绝缘的、空洞的、抽象的自我,没有这种绝缘的自我,构成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的自我意识的内容,全是我们所在的那个时代,我们所在的那个民族,小一点我们所在的那个 family,那个家庭当中的他人,就在我们自我的核心处,我们慢慢长大就要拒绝,想要保持一个完全独立的自我是吧,这只是我们的一种努力,一种心理上的努力,它终于是不可能的,贯穿你一生的童年,自我形成的时候,你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物,这个他人,就在你的自我的核心处,信不信,把你这个自我造就的跟别人的自我,有很大的不同,但当然都是人类的个体,自我的内容是具体的、真实的,他人在其中,不要想象一个在肌肤内部,包围着的某一个位置上,有一个自我,它是绝对抽象的东西。

顺带讲一下那个威廉・巴雷特,德裔的美国哲学家,威廉・巴雷特写过一本书,叫《非理性的人》,写给美国公众看的,让美国公众能够了解,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哲学,因为美国公众的普遍的哲学修养,不如欧洲大陆,所以存在主义哲学,美国人一直不懂,美国公众不大能懂,威廉・巴雷特写了这本书,《非理性的人》书名,它就是介绍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哲学,那么其中就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自我在哪里?按照海德格尔的哲学,自我在哪里?一个核心处,不在我个肌肤内部的某,自我不是这样存在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有一个孩子,对双亲有,这孩子呢,慢慢长大,终于有一天,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了,假定这孩子叫彼得 peter,他父母叫唤他 peter,他就回过头了,父母很开心,我的孩子知道他叫什么了是吧,有一天客人来了,客人来到家里,那么他就要在客人面前,这对双亲要在客人面前表演一下,跟客人说,我们这个孩子已经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了,他叫彼得,这客人就演示了一下,就叫唤了一下 peter,果然回头了,那双亲很高兴了,这客人还不放心你知道吧,还追问了这个小孩,peter 是谁?一指自己呀,那么双亲就等待他指,等待自己这个儿子向自己指,peter 在这里,结果他们没想到的是,他的儿子什么?指向了母亲的臂弯,peter 是谁呀?指向母亲的臂弯,双亲大失所望,威廉・巴雷特说这孩子完全是正确的,我们成年人才把自我,看成是某种精神的实体,在肌肤内部的某一个位置上,要这样子是吧,你们说王德峰是谁?我马上,哦在这里,其实王德峰,这么存在的,不,每一个人的自我都在,都是一个 field,叫生存场,每一个人的自我都在对他生死攸关,他的生存最关切的事物上,他的生存必须关切的事物,自我就在这些东西上存在,所以我王德峰,十几年在复旦任教,复旦大学哲学系,假定我有一天坐公交车,满车厢的乘客都是我不认识的路人,陌生人,我突然听到有两个人在说,复旦大学哲学系怎么样怎么样,你知道我什么感受?我发现我的名字被呼唤了,这就是我王德峰存在,我这个方面,我的生存场当中一样东西叫啥?就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假如我又听到陌生人在讨论我父亲,某某某怎么样怎么样,我又仿佛我被呼唤到了嘛,一个部分吧,我父亲是我生存场的另,他也是对我来说生存攸关的吧,假如出国呢,流落藩邦呢,在国外听到有两个外国人,在说中国怎么样怎么样,你作为中国人,你发现你的名字被呼唤到了,这就是我们自我的存在方式,不是孤独的、抽象的、绝缘的自我,自我乃是个 field,场,生存场,existential field,existential 就是生存的,field 就是场的意思,借助物理学概念,场,自我弥漫在我的生存所在的那个场域,所以不要去讲孤独的、抽象的,人类个体,这是费尔巴哈的局限性。

所以我们现在看这段话就明白了,意识是怎么起来的?人的意识,它一定是自我意识,对每个人来说,首先是自我意识,物理学理论进入了你的内心,进入你的头脑,它成为你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吧,这个意识怎么起来?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就是自我意识起来,自我意识起来等于一件什么事?等于对他人和他物的联系的意识,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这叫自我意识的起来,开始是吧?它就是什么?对他人和他物的联系,哦,这里少了一个字,物,其他的物,在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自身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的物的联系的一种意识,其他物,其他人与其他物,这份联系被你意识到了,你的自我意识也同时来了,这种联系不是外在的,是这个其他的物是指自然物,它在那个人,那个他人那里被上手了,在他人那里上手的自然物,就是他人与自然物的联系,一个舟,你把木头制作成船了,这是自然物对人来说上手了,一种联系被你意识到,你也发现自己是个自我,于是你也想做这样的事,这就是人的社会化,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愈来愈清晰,我们的社会化程度越大,我们的人生的经历越是展开,我们的自我意识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许我们的生存场很大,自我的、意识的丰富程度,是与他这个自我的生存场的宽广程度一致的,大到什么程度?天下,这儒家讲的,天下关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三纲领,第一条明明德是吧,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一个明明德,把八条目的最后一个连起来叫明明德于天下,这是最了不起的自我,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所以这样,我们从马克思的提纲的第六条,展开了讨论,人的社会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人与周遭的事物打交道,打交道同时也就是跟人打交道,他人与他物的联系,在语言中,在你的感性的直观中都给予了,比方说我们研究自然科学,我们可能在个人的书摘里边,研究物理学,其实这不是个人活动,虽然以个人的形式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活动,我们进入了一个物理学的共同体,是吧,而这共同体由历史积累的,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直到今天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是吧,一部历史都进来了,丰富了你这个自我,所以人有一颗心,有一个头脑,就有好奇心,我们学习就是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把我们的心养大了,把自我越养越大,这个 existential field(生存场)越来越大,乃至于如中国人说的,天下,这就对了。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