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逐字稿」《费尔巴哈论》九、近代个人主义原理的来历
文字
取消

「逐字稿」《费尔巴哈论》九、近代个人主义原理的来历

索引

一、前置的准备阶段

二、社会权力与法的权利的关系

三、扬弃唯物与唯心的对立

四、对认识论立场的超越

五、马克思的历史观

六、社会权力论与意识形态论

七、人的“类存在”的历史性

八、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

九、近代个人主义原理的来历

十、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论

十一、近代唯物主义的时代根源

十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旨归:人类解放

十三、旧哲学的终结和“革命的科学”的开姶

近代个人主义原理的来历

@Hdiv(classic){ @Hbq(){ @Hsp(){ @Hp(intent){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Hp(end,fangsong){——《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七} } }}

马克思从第一条讲到了第六条,共十一条。第六条讲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这种定义展开了马克思历史观的性质。现在我们进入第七条。

第七条的表达在语气上是顺着第六条说下来,一开始就是个 “There for”(所以)。我们来看黑板,把第七条写在黑板上: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换句话说,宗教感情并不是人作为人固有的,它有来历,是社会的产物。关于社会,马克思用社会这个词,我先前反复说明,其实它本质上是动词,虽然用了一个名词。假如用英语来表达,叫 “society” 是吧,实际上马克思用社会这个词,始终是在动词的意义上用,叫社会交往,人与人的交往。换句话说,宗教感情本身,是人与人的交往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也就是费尔巴哈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就这么一段话,很简短,但我们看看里边有多少内涵。这样我们就进入本课程,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这门课程的第九讲:近代个人主义原理的来历。

我们现时代中的人,我们总有不言而喻的假定,所谓社会,就是无数个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一个形态,叫社会形态,是吧?那么一个社会成立,它的前提先要有个人是吧,某种独立的个人,彼此交往,形成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等。把个人作为历史的出发点、起点来看,这是我们现在的,似乎是想当然的、不言而喻的理解社会的出发点。从个人作为起点来理解社会的形成,其实它属于近代的原理,个人的原理属于近代。

人类的历史起点并不是从单个的人出发的。西方近代哲学,无论是英国的近代哲学,还是法国的、德国的近代哲学,都有设定人类最初的原始状态的虚构。这种虚构表现为什么?比方说,开始就设定了一个渔夫和猎人,有渔夫有猎人,渔夫打渔,猎人打猎,然后各自获得的产品彼此交换,设定了渔夫和猎人彼此之间的交换就是人类历史起点就这样,对吧?所谓抽象的个人,是被思维抽象出来的。近代的理性抽象出,人首先是个人,然后比方说,一个渔夫是个人,一个猎人是人人,然后他们彼此交换产品,这其实是近代以来人类的感性交往的方式,并不是历史的起点,把它设想为什么。但西方近代哲学最初的原始状态,把个人以及个人的成立,以及个人与个人的交往,设定为历史的起点,这是虚构的。马克思在这里说了,因为费尔巴哈也从这样一个个人出发的,所以他要去分析这个抽象的个人了,其实这个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这个一定的社会形式是什么?资本主义生产以后的社会形式,近代以来的社会形式。

我们中国进入这种社会形式还非常非常晚,晚到什么程度?当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时候,每一个个人,其实都属于一个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比方说在城市里是企业、工厂,国营的或集体经营的,每一个个人就是这个工厂这样一个社会共同体的一个器官、一个肢体,他并不是所谓独立的个人。证据在哪里?很简单,当时有身份证吗?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证件是什么?工作证,是吗?如果你尚未工作,最重要的证件是学生证,哪有身份证?所谓独立的个人的形成,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非常晚近的。在农村属于家族,那个叫宗法社会,有独立的个人吗?没有。所以这第七条就值得我们好好地去理解和思考它,短短的话里边,赋予深刻的内涵,来了解近代人类状况的起源,不能把近代的人类社会的状况设定为整个人类历史的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一个起点。所以我们第九讲就讲近代个人主义原理的来历。

第一点,我们来讨论,费尔巴哈不断围绕着他展开论述的宗教感情。费尔巴哈不是进行宗教批判吗?马克思承认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有他的贡献、有他的功绩,但是马克思要追问的就是,费尔巴哈所不断讨论的宗教感情,它来自哪里?对于当时德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宗教感情是什么?一个德国人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创立新教。新教跟天主教的区别在哪里?在天主教当中有独立的个人吗?没有。每一个加入天主教教会的个人,他跟上帝的关联,就是天主教会这样一个中介,天主教会充当了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每一个个人要得救,要通过这一教会才能得救,是吧?当天主教终于衰落到腐败的程度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这样一个事件,罗马教皇开始向普通老百姓出售赎罪券,你花几个铜板,买到这张教会给你的赎罪券,你就等于领到了什么?进入天国的门票,腐败如此,终于引发了,一个德国人,马丁・路德,在墙上贴《九十五条论纲》,开始抗议天主教会,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其成果是什么?新教的创立。新教的原则是什么?自由的意志和良知,直接可以跟上帝沟通,我们不需要教会这个中介,上帝在哪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这是我们内心的信仰,不需要谁颁布给我们,把这信仰颁布给我们,天主教会向来执掌了对《圣经》的精神解释权,我们如何读《圣经》、领会《圣经》,每一个人凭自己的信仰,有权解释《圣经》的教义,四个字,因信称义。义就是教义,你可以这样解释《圣经》,我也可以那样的解释《圣经》,只要我们解释的前提,是我们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在信仰的基础上,我们才谈论宗教的真理。这是以宗教的形式展开一个原则,叫个人主义,个人的独立。

当然我们预先要声明一下,在日常语言当中,我们每每用个人主义这个词的时候,就会被误解为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不等于利己主义,利己主义不等于个人主义。有的人是利己主义者,但他是什么?借用集体的力量谋自己的利益,他承认集体,承认一个共同体,他并不是个人主义者,他只是利己主义者,把利己主义等同于个人主义,那是把利己主义抬高了,对吗?个人主义一定就是利己主义吗?不,独立人格的原则,我主张个人主义,我主张独立的人格,我就会受不了你被别人无端的侵害,我会帮助你,这时候我是利己主义吗?不,我是个人主义。澄清概念吧。

现在我们讨论的重点在于,新教这种宗教情感,马克思说是什么?社会的产物。那么这里就涉及到,立刻就涉及到马克思的宗教观,马克思对宗教的讨论,实际上好多地方都讨论,最典型的、最概括的表达马克思本人的宗教观的,是他的那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发表在当时的《德法年鉴》上,应该是 1843 年发表的。我们就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篇文章当中摘取一段话,我们来了解一下马克思的宗教观。在这段话里,马克思就明确的说出了这层意思,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不是人作为人本来固有的感情。

我来念这段话,引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篇导言我刚才说发表了的,1843 年《德法年鉴》。在这篇导言中,马克思这么写道: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表现的苦难吧,基督教非常典型,讲耶稣的殉难,耶稣代替全体人类殉难,承受那份痛苦,担当整个人类的痛苦和罪恶,了解基督教的人都知道的,在十字架上是吧,殉难,这叫宗教里的苦难,马克思说它是什么?是现实苦难的表现,现实苦难在深入社会生活中,实际的发生了,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段话很经典,所谓很经典,就是广为传颂、传播,对马克思学说的宗教这方面有了解的,都知道这段话。

而费尔巴哈却把宗教感情看成是人所固有的,因为人把自己的,作为人的力量,都异化为上帝的力量,是吧?我们上一次讨论过这个问题,这叫异化,人以宗教的方式自我异化,把人自身的本质和他的所有的力量,托付给一个最高的存在,于是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在上帝面前人充满缺陷,于是宗教感情一定起来,这就是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马克思批判了它。特别是谈到德国的话,谈到近代德国的话,就不能不讨论新教的宗教感情,是吧?新教的起来对欧洲社会来说,意义重大,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这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跟哲学上的启蒙运动,携起手来,把欧洲民族带入个人主义的原理中去了。当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但是这个时候,意识形态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革。

在宗教的领域中,天主教会的权威,和每一个人对教会的服从,那叫权威的原理。那么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三个等级是吧?最高等级是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就是什么?两类人,一类人就是商人,还有一类手工业劳动者,和在地主庄园里边劳动的半农奴,构成了第三等级。整个欧洲中世纪,一千多年基督教时代中的欧洲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等级的权威,现实中有等级的权威,在思想和精神的领域当中,有天主教会的权威,而且这两者合为一体,叫政教合一,是吗?欧洲经历了一千多年政教合一的政治,一个国王、一个君主,他要加冕,必须谁到场?教皇为他加冕,神权高于王权,政教合一。这样一个时代就是权威的原理。

进入了近代的两场思想运动,一场是宗教上的思想运动,即宗教改革运动,一个是哲学上的思想运动,从笛卡尔开始的,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这两个思想运动在欧洲建构起什么?个人主义原理。于是就必须讨论一个问题,个人主义原理它本身来自哪里?表面上来自两次思想运动,一场宗教改革,一场哲学的变革,笛卡尔发动的近代哲学的变革,表面上它来自思想运动。如果认为社会的进程,就是一种新原理取代旧原理的过程,那么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思想史,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颠覆这种向来对历史的进程的所谓唯心主义的理解,是吧?

第二点,原理与世纪的关系。这里我们用世纪这个语,来代表一定的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定的时代,时代与原理的关系。所谓抽象的个人,我们现在恐怕都确认它,对吧?我们开始叫 “human right”,有人权了,这个人权,指的是个人的权利,他已经把个人作为前提了吧?我刚才说过,中国人要把个人设定为前提,实际上是有来历的,先前我们不能把个人设定为前提,把单位设定为前提,是吗?所以当时没有身份证嘛。当时我是做过工人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晚期,从中学毕业就做工人去了,到一家国营的企业,工厂,如果在马路上骑自行车,违反了交通规则,被警察逮住了,你知道当时的警察怎么处理这件事吗?第一问我哪个单位的,我说什么什么单位的,工作证拿来看看,给他了,上海东风有色合金厂,一个电话打到我们的厂办,厂长办公室,说你们有一个青工叫某某某的,闯了红灯了,你们要好好教育,然后把我放了。就这么一件事,跟我年龄相仿的人,都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社会的。我后来才明白老工人为什么以厂为家,终于退休了,退休可是一件大事了,工厂组织了锣鼓队了,给退休工人戴上大红花,一个镜框,然后给他,镜框上面四个字 “光荣退休”,然后把他送到家里,当时叫弄堂嘛,突然下午听到锣鼓声,我们居民第一反应,这弄堂里有人退休嘛,把他送到家里,帮把这个光荣退休的镜框,安放在墙上,一起祝贺他,感谢他,为社会主义建设做了贡献。这就是当时的个人,个人属于什么?一个社会共同体,一个国营的企业、工厂,在农村属于人民公社,是吗?

我从中学毕业到那人工厂,成了青年工人,新工人,我们需要进入学习班,先学习两个礼拜,教我们如何成为工人阶级中的合格的一员,学习班两个礼拜结束,最后一天,厂工会主席来了,跟我们年轻的青年工人讲话了,讲完话当然是鼓励我们,对吧?然后拿出两张表格,让我们报名填写,什么表格呢?当时三大件计划供应,凭票供应,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三大件,我看了这表以后呢,我发现前面已经排了好多好多人了,我就纳闷了,轮到我领到这三张三大件的票子,猴年马月呢?于是我就忍不住问工会主席了,轮到我的时候是哪一年呢?他马上问我一个问题,你现在几岁?我说十九岁,现在不会马上结婚吧?我说不会,你大概二十三四岁结婚了吧?太早嘛不好,早婚早育不好,对吧?所以二十四五岁结婚了是吧?我说差不多,到时候正好轮到你了嘛,你三大件都有了嘛。听完他这样一个解说,我感觉到什么?一股暖流,从心里起来了,我觉得这个工厂为我们每一个年轻人,都考虑到这份上了,什么时候结婚,三大件就给你,这不是一股暖流嘛,我就知道什么叫老工人以厂为家。当时没话好说的。

有一个工人,是我的一个师兄,有几天里边干活没有劲道,萎靡不振,成天垂头丧气的样子,车间主任就问他,你最近怎么了?为什么干活没有干劲了?他说我老婆要跟我离婚。车间主任一听,觉得这件事情大,当天晚上,车间主任和厂工会主席,两人到他家里去了,请夫妻两个人坐下来,好好的聊一聊,提了一条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不要光说对方的问题,先检查自己的问题,把《毛主席语录》打开,打开了,念几段,好,大家确实做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差不多了,车间主任和工会主席说,你们彼此现在明白之吧,那个结就打开了嘛,背诵《毛主席语录》,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还离什么婚呢?这叫单位的个人,不是抽象的个人,独立的个人。

所以我们今天中国人对此很有体会的,因为我们经历了社会转型嘛,是吧?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变到市场经济时代了吧,社会转型,于是我们终于从共同体里边被抛出来了,因为社会转型,这种情况下,你面对的就是什么?你所有的生活的所有方面,你要自己来做好,如果你没有资源,那你就进入内卷,不是现在内卷了吗?这时候你发现你是个独立的个体。所以费尔巴哈所研究的抽象的个人,是有历史的来历的,而不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嘛。所以马克思要讨论这一原理跟世纪,就是时代的关系。

我们在马克思的另外一篇著作当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话,马克思有一本书是批判蒲鲁东的,书名叫《哲学的贫困》,在《哲学的贫困》这篇著作中,我们来看马克思写下的这样的讨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例如,与权威原理相适应的是十一世纪,这讲的是欧洲,十一世纪属于中世纪,这时候是权威原理,社会生活中的等级的权威,和宗教生活中的天主教会的权威,这叫权威原理,与权威原理相适应的是十一世纪,与个人主义原理相适应的是十八世纪,十八世纪欧洲人,已经进入近代社会。于是人们会这样的推论因果关系,推论出什么呢?结论呢?不是原理属于世纪,而是世纪属于原理,十一世纪属于权威原理,十八世纪属于个人主义原理,换句话说,不是历史创造原理,而是原理创造历史。但是如果为了顾全原理和历史,我们既要顾全原理,又要顾全历史,为了顾全原理和历史,我们再进一步自问一下,为什么该原理出现在十一世纪,或者十八世纪,而不是出现在其他某一世纪呢?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必然的要仔细的研究,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十八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在每个世纪中,人们的需要,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由这一切生存条件,生存条件,注意,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怎样的了。这段话特别有意思,特别精辟的说出了,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原理和世纪的关系,世纪就是一个时代,一个世纪一个世纪的交替,就是时代的交替,这是现实的历史,这个现实的历史,让世纪与世纪之间不同,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个人主义原理埋没于权威原理,带来十八世纪吗?马克思说要考察的,就是在这个十八世纪中比方,十八世纪中人们是怎样生产的,人们的生存条件是怎样的,在这种生存条件当中,产生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被表达为个人主义原理。

以十八世纪做例子的话,那么生存条件是什么?十八世纪的生存条件是怎样的?十一世纪的欧洲人的生存条件是怎样的?结论很清楚,生产方式改变了。今日之中国,我们每一个个人也是这样吧?我们当初个人的生存条件,属于一个集体,属于一个社会共同体,在城市中无论是国营的,还是集体所有制的,在农村是生产大队,人民公社,是吧?在这里我们从事生产,从事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这种交往方式,是种共同体内部的一种原则,于是每一个个人不可能不是这个社会共同体的器官。现在我们的生存条件又是如何呢?你大学毕业了是不是要找工作了?当初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需要找工作吗?全国统一分配,生存条件是不是发生根本的变化?在这种根本变化之后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在一个共同体中的伦理关系,以前就是伦理关系嘛,我们要忠诚于我所在的企业,是吧?这是伦理的,我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尽我们的力量,而社会主义企业保证我的生活,这是伦理的。现在有可能失业吧,我讲的是现实,不用胡编乱造,不要虚构什么另别的东西,我讲我们今天的生存条件,是这样的吗?在这种生存条件当中,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伦理的吗?是契约的,是在规则中的,在规则中的每一个个人,就是抽象的个人,孤立的个体,所谓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原理。

讲到这里,我们不妨略作展开,就人类社会的类型,实际上分了三种,这种对社会类型的区分,这个区分的标准是指,人与人之间如何继承他的关系,有三种连接方式。一种是以家族做本位的,在家族(family)里边,每一个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家族伦理做原则的,是吧?那么家族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呢,叫亲属制度,谁是我的伯伯,谁是我的祖辈,谁是我的同辈,谁是我的下一代,这就构成一个亲属关系吧,血缘关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什么?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以亲属关系做基础的伦理制度,在中国是最为典型,是儒家的意识形态成果,儒家的思想,跟这个制度完全吻合,一个伦理的等级,我们对长辈要服从的,而长辈对我们是关爱的,长辈对小辈的生活是承担责任的,而小辈对长辈确实是要听从的,这就是儒家,一个社会结构的一致性,它的思想跟制度高度一致的叫宗法社会吧。在宗法社会中,一个族长的权威怎么样?没话说,他胜过什么?知县,朝廷派了地方官来了,做了知县,知县解决不了的问题,社会矛盾,谁来解决?族长嘛,家族本位的社会。那么我们由此就可以推想,人类所有的民族,在他的初始阶段上,一定经历过家族本位的社会,为什么?很简单,人是父母生出来的吧,你来自一个 family(家族)吧,这是没有例外的,所以所有的民族,他的社会基本类型的第一阶段,一定是家族本位的,诸家族以构成一个部落吧,在国家没有诞生之前,部落社会存在,部落社会就是家族本位的社会。

然后有若干个民族,从家族本位社会过渡到团体等级本位社会,家族是伦理等级本位,那么到团体本位,就团体有等级,这是宗教,通过宗教的发展,你比方说欧洲人,非常典型,欧洲民族,在基督教诞生并且成为国教之后,基督教时代就开始,当基督教被政治权力充分承认,并且跟政治权力结合的时候,它成为国教,是嘛,欧洲中世纪就开始了吧,一千多年基督教时代,在这一千多年基督教时代中,欧洲民族的社会类型发生了根本变化,个人从家族中被拖出来了,被置入到什么?教会中去,教会就是个团体,宗教团体,这是很重大的一个历史时期,个人从家族中拖出来了,这可是完全真实的事情,一个孩子出生了,当然他有血缘,那么在这一点上,他属于 family(家族)毫无疑问,但很快他要经受洗礼,进入了宗教教会中去了,经受洗礼,也就有了自己的精神上的父亲,叫教父,这个孩子就成为团体中的个人,教会中的个人,于是在这教会中,他又跟他的生身父亲相遇了,在教会中,他跟他的生身父亲的关系是什么?教友,那个朋友的友了吧,在上帝面前,他们是平等的,哪有伦理上的等级呢?所以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基督教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当然要把《圣经》翻译成汉语,当他们把《圣经》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发现有些句子是,有些话是不能翻译的,一旦翻译了,中国人不会加入基督教了,比方说这样的话,耶稣说的,抛弃你的家园,抛弃你的土地,跟我走,我是上帝的选民,你敢把这段话译成汉语吗?让中国人读一读,中国人一读吓一跳,我信仰上帝要有这个前提,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隐去不译,耶稣还说,谁不憎恨他的父母,谁不憎恨他的兄弟姐妹,他就不是我的徒,你敢译?所以基督教的原则,是把个人从对家族的依赖中摆脱出来,我是上帝的选民,你不要老记住自己是父母的孩子,还有什么兄弟姐妹,当然他并不是要我们憎恨父母,只是简而言之,不要依赖,割断那个家族本位的那种联系,脐带吧,割断这个脐带,就这层意思。当时许多个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做红衣主教,是吧,有一部小说司汤达的《红与黑》,里边一个人物叫于连,于连的人生理想就是做红衣主教,那是个最高等级的,当然再上去就是教皇,梵蒂冈的了,罗马教皇了,所以这就是一个团体等级本位的社会,一千多年。

问题是它怎么会解体的?到了中世纪末期,为什么?教会堕落了,贵族衰落,第三等级起来,跟上面两个等级战斗,那么第三等级为什么要推翻等级秩序呢?马克思的学说,说得很清楚,实际上就是第三等级,有两个向往,在封建社会的晚期,自由劳动的可能,他们已经发现了个人,那叫手工业劳动者,摆脱行会制度对他的支配,因为他积累起自己的手艺了嘛,他想要做行会师傅,这是他的人生目标,但行会的规则极其严酷,你不是从一个徒弟,就能成功的成为一个行会师傅的,那么摆脱行会规则,奔向个人自由劳动,凭我个人的手艺和有限的动产,就是那些工具,属于我的,我就另起炉灶干起来,那么它的前提是什么?另有一拨人叫商人,他也是第三等级,他在向往什么?向往动产的自由,土地是不动产,在欧洲中世纪,土地都有主人,这主人就是世袭的贵族,对土地的所有权是世袭的,代代相传,那是个贵族,这一点跟中国不一样,土地是可以买卖的,在欧洲中世纪土地不可能买卖,世代相传的土地所有权,这个相传就是根据这贵族,世代承袭下来,那么这样呢,商人在他的成功的经商活动当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这叫动产,这个货币面对不动产,它毫无办法,是吧?那么他积累那么多货币干嘛呢?对他来说,无非个人消费了,他仍然没有一个社会的地位,他上面有两个等级的,所以商人感到受压迫,而且确实受压迫,商人的行为,就他们的经商和贸易的活动,都是在什么?贵族地主的领地与领地之间的夹缝中的,所以这种商人本来就叫 “Bourgeois”,“Burgerliche” 是法文的单词,本意是城关市民,以城堡为核的,一个贵族的领地,那么他们在边缘,叫城关市民,他们为了经商,为了成功的展开贸易,他们必须不断的跟贵族地主战斗,跟贵族的武装战斗,他怎么弄?就要成立武装商队,武装商队,相当于中国古代史上有镖师,你经商的时候,是不是要有一(队人)护卫这个商队嘛,这就类似于这种情况,那么商人、城关市民跟贵族的战斗,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经常的,终于,他们走下一步,改变政治结构,所谓资产阶级革命,巷战来了,要建立一个与资本运作的,资本增殖的政治制度,推翻等级统治,这就表明什么呢?表明在商人那里,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是他们的感性,新的感性意识,这个意识的内容就是奔向什么?动产的自由,动产的自由,如何实现?可以战胜不动产,可以让土地变的可以被买卖,可以购买,这商人的目标,那么口袋里那么多钱,手工业劳动者,摆脱行会对他们的桎梏,奔向个人自由劳动,有两个奔向,一个奔向个人自由劳动,一个奔向动产的自由,这双方相遇了,在哪里相遇?在城市中相遇,手工业劳动者想奔向个人自由劳动,那么商人呢,恰好有足够的货币,然后一结合,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来了,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就是工场手工业,它不是行会手工业,生产工具还是一样的,没有改变,行会手工业,就行会师傅为主导的,行会的工具和手艺,劳动者的手艺,跟工场手工业中的生产工具和劳动的手艺是一样的,但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变了,在行会手工业里边,行会的手工业的主人,和手工作坊的主人,师傅,那是种等级,那么底下帮工和徒弟,跟师傅之间的关系叫半人身依附关系,工场手工业的主人不是师傅,是什么?资本家,让整个工场手工业,置于资本的支配之下,生产的目的改变了,行会手工业的生产目的,是为周遭的主顾提供手工业产品,它珍惜的是手工业家族的荣誉和地位,工场手工业,它的产品是销到市场上去,目标是什么?是货币的增殖,资本主义因此诞生。

你看那个行会手工业的师傅干活,精工细作,根本不追求效率的,他做那个皮靴,做那个服装,要打上什么?手工业家族的这个标志,族徽,这是他的光荣和他的地位,为周遭有限地区的这个居民们生产,是他的老主顾,世代相承,一开始就是在市场上活动的,那么商人呢,他对市场的了解非常清楚,他改变了生产的目的,为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为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的时候,为了什么?资本主义其实就诞生了,为什么要为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呢?因为它带来货币的增殖,于是剩余价值,增殖部分就剩余价值,他最初投入了钱,购买了这个作坊、工具,和那些想要从事个人自由劳动的手工业者,一起,是吧?那叫最初劳动力成为商品,被商人购买了,跟生产资料一结合,工场手工业,这是他最初的投资吧,货币进去了,然后他的目标是什么?投进去的货币在产品销售之后,带来增殖部分,这一部分就叫剩余价值,以剩余价值为生产目的的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于是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了,工场手工业的主人,是最初的资本家,也跟这个工场手工业中的劳动者之间,没有伦理上的关系,没有半人身依附关系,是雇佣关系,发工资,在这种情况下,独立的个人来了嘛,资本家也是抽象的个人,工场手工业,作坊里干活的手工业劳动者,也是抽象的个人,他们之间就是一种契约,它的方式就是 “wage”(工资),你想在手工业作坊中,行会的手工业作坊中,徒弟、帮工不拿工资的,工资,不需要,包吃包住,你的生活全由师傅安排好,给你一点零花钱而已,零花钱可不是工资,我们看到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性质的改变,带来了什么?孤立的个体,在伦理纽带之外的个人,明白这意思了,这叫个人主义原理是这么来的。

于是世纪属于原理,还是原理属于世纪呢?原理属于世纪,个人主义原理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来的世纪,十八世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七条,短短的一句话,里边有丰富的内涵,来说明,说明什么?说明欧洲社会历史进程,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发生了社会形态的改变,也发生了社会类型的改变,我们通常讲社会形态,指的是社会经济形态,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区分,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区分的,我们讲社会基本类型,指的是人与人关系的一个组织方式,是家族本位还是团体本位,还是个人本位,那马克思说明了,个人本位的社会来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于是我们都成了个人,因为我们的物质生产,不是以一种团体的,或者家族的方式组织的。我们刚才就说明了第三种类型,就个人本位的社会是怎么诞生的,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中,形成起来,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到了晚期,终于不能维持,是因为要突破,封建经济对个人的束缚,一个是对个人自由劳动的束缚,一个对资本的动产的自由的束缚,这两种突破,关系形成起来,让资本主义生产,在这种关系中,每一个个人,获得一种新的生存条件,原先的生存条件,比方说,你在城市作为手工业劳动者,你的生存条件就是行会,是吧?你或成为师傅,或仍然是帮工,生存条件是一个,行会,行会手工业,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了,生存条件跟行会没关系,没行会,人与人之间市场上见面,劳动者跟资本在市场上见面,叫雇佣劳动,劳动被雇佣了,这是不是市场上的买卖,市场上买卖的发生的前提是什么?出售者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要有主权呢,劳动者在这点上要自由,可以自由的出售自己的劳动力,他对自己的劳动能力和手艺拥有主权,他就是独立的人。

我们要理解这点很容易,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晚期,有一部分人想要摆脱体制,到体制之外,有的是经商去了,那叫投机倒把,有的是什么?为乡镇企业起来了,乡镇企业起来了以后,你怎么办?你觉得你在体制内的企业当中,你就拿着固定的工资,所以,“六十块万岁” 是吧?但我现在有技术,我是八级工,或者我是技术员,或者工程师,乡镇企业来了,他们星期六到乡镇企业干活了,叫星期六工程师,在那里获得了什么?更多的收入,而乡镇企业,跟从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里边出来,星期六去干活的那些工程师、技术工人,直接关系是什么?雇佣、买卖,这种行为曾经被阻止了,后来终于开放了,放开了之后,意味着所有的工程师,对自己的能力拥有主权,可以出售自己,这不就是 “individual”(个体的人)吗?个体的人不是你想象出来的,我应该是一个个体,独立的个体,你想象没用,你去做生意对吧?在体制外,你不就投机倒把分子叫,不给你这个 “right”(权利),对吧?生产关系变了,乡镇企业起来,后来家族企业,然后个体的民营企业不断展开,于是人与人的关系,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关系,要每个人拥有自己的,比如说劳动力,拥有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劳动者拥有劳动力的支配权,生产资料的拥有者,拥有用生产资料让劳动结合的权利,那叫开厂做资本家,“individual”(个体的人),没有伦理关系,谁也不要说你更好的照顾我,你施恩于我,不,我们买卖,我干了活,你给我工资开低,我走人了。当时我在年轻的时候,做国营企业的工人的时候,就是计划经济时代晚期,我确实对我所在的工厂,有一份感恩的心,它施恩于我了,我因此要忠诚于它,这叫伦理的吧,伦理的关系打破,才有了近代个人主义原理,不是世纪属于原理,而是原理属于世纪。

这样我想,我们就把这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七条的意思,说得比较清楚了。那么另外再顺带补充说明一下,抽象的个人这个词,这个概念究竟在说什么,为什么抽象了?把什么抽象掉了?把个性抽象掉了。当我们在这个市场当中,去寻找雇主的时候,我的个性,什么东西?一个劳动力商品,我必须承认自己就是,你说我有独特的个性,我干活有自己的干法,我的干活当中还有有限的艺术感,这不行,你进了这个企业工作,你带来多大的效益,你活动的效率如何,你所有的个性应当被扬弃掉,服从企业的效率原则,你不就抽象了吗?你关于生命的自我的理想,都属于你个性的一部分,统统要洗掉,我们不再是个具体的有个性的人,这叫抽象的个人,是吧?有些领域实际上是拒绝这种抽象化的,比方教育,不同的教师应当有不同的个性吧,但是当教育产业化以后,教师的个性也一点被清洗掉,你带来怎样的升学率,你带来你所教的学生,怎样的一种应试能力,抽象的个人,这是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让我们理解哲学中的那些概念,什么叫抽象的个人,与抽象的个人相对的另外一个概念是什么?有个性的个人。这样我算是完成了,对费尔巴哈提纲第七条的解说。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