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笔记」心经的主题:破我执
文字
取消

「笔记」心经的主题:破我执

心经原文

@Hdiv(ancient,annotation,huiwen,outkuang){ @Hh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Hp(meta,small,fangsong){译者:@Habbr(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南境)人){玄奘}} @Hp(fangsong){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Hp(fangsong){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 @Hp(fangsong){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Hpy(){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Hpy(){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Hp(fangsong){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 @Hp(fangsong){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Hpy(ga){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

心经的主题

我们首先对这个《心经》的经名作必要的说明。短短的 260 字的《心经》,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我们做一个表达:

@Hdiv(classic){ @Hbq(){ @Hsp(){ @Hp(){空小我,息业识,开示菩萨境界,导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 }}

大概这个概括说得过去,点出了《心经》的主题。《心经》是说菩萨境界,应舍利子的请求,在这一点上跟《金刚经》一样,《金刚经》中是应须菩提的请求,说菩萨境界,诸菩萨在佛、在如来的护念付属之下,进入真正的菩萨境界。《金刚经》是讲菩萨境界,《心经》也讲菩萨境界,只是由观自在菩萨来说,观世音菩萨说的对象就是舍利子,所以他会呼唤,正文就从对舍利子的呼唤开始的。

第一句话,“空小我”,这是说菩萨境界的切入处,这一点又跟《金刚经》一致。《金刚经》说菩萨境界一开始就要无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这四相的根本源头就是我相,所以把这个小我空掉。小我是怎么构成的?五蕴,又称五堆,五蕴是小我的巢穴,由五个方面堆成的,即色、受、想、行、识。

这个色也就是我们的五官,五官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让外部事物世界呈现给我们,这种呈现就叫色,用西方哲学的话说叫现象,色界就是现象界。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接触外部事物,外部事物就向我们呈现了,这叫色。我们还跟外部事物打交道,打交道就有感受,一个 “受” 字来了,不同的事物以及不同的打交道的方式,形成我们对事物的不同感受,有的感受是令人不愉快的,或者很不愉快的叫,有的感受是让人愉悦的,甚至非常愉悦的叫乐、叫甜。比方说我们喝一口黄连汤,苦不苦?非常苦。我们喝一勺蜂蜜,甜不甜?非常甜。我们的五种感官,都有感受外部事物的体会,或者感受吧,这种感受有差别,于是我们就有一种接受和拒绝的态度要来,我们想要永远得到欢乐的感受,我们要避免给我们痛苦的感受,这就是第三个字 “想”,想其实就是欲求,这不是我们平时讲的思想的那个想,这是欲求的意思。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被称为欲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就在欲界中,我们一定有种种的想,也就种种的欲求,有想、无想等等,这个 “想” 字就意思明确了,欲求,或者说我们有欲望,都一样,欲求起来就想要实现自身,实现自身的那个意志就起来,这个 “行” 就是什么?实现欲求的意志,我们在意志中行动的,色、受、想、行,行就是意志,但意志本身是盲目的,它要达到它的目标,需要识来帮助,识就是分别识,没有这个分别识的帮助,我们如何趋利避害,我们如何去实现我们的欲求呢?意志在分别识的指导下,去实现自己,于是这五个方面了吧,我们通过五官感觉,获得外部事物呈现给我们的现象,叫色,我们跟事物打交道有感受,那叫受,感受有区分,于是就有一个欲求起来,有欲求起来就有了意志,行动的意志,行动的意志要在分别识的帮助下,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五个方面叫色、受、想、行、识。每一个小我就是这样构成了,我们在这个五堆中,或者在五蕴中我们生活,我们生活的通常的意义、价值,都由色、受、想、行、识规定了,我们对自己生活的自我评价,也向来在色、受、想、行、识中评价的,我们是否成功了,就意志达到了它的目标没有,意志所达到的目标,是否满足了我们的欲求,是否给予我们快适、欢乐的感觉,We live for joy,我们为欢乐而生,这个 joy,在小我中被规定了,这就通常的每一个自我,我们执着于它,叫我执。

意志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除了认识外部世界、外部事物,还要认识人与人的关系,这里边这个分别识还有一层意思,人我别,第五个方面,这个识,有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分别,有人与我之间的分别,这就是我们的小我,我们就是如此这般活在这世界上的,我们或满意或不满意,我们或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总不离色、受、想、行、识。有的人修行不是求福报嘛,积福德、求福报,福报谁来受?色、受、想、行、识。我们住豪华别墅,色、受、想、行、识得到肯定的满足,我们居住在茅草房里,这个小我,色、受、想、行、识,五个方面都处于消极状态,自我否定,于是我们要改变,我们要关注某些对象,某些东西,我执导致对外在法、对自我的执着,都是这个五蕴。

《心经》从破五蕴开始的,就第一段序言,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把小我空掉了,度一切苦厄。苦就是什么?苦就是难以忍受的事,叫苦,厄是什么?难以避免的危险,难避之险为厄,难受之事为苦,合起来叫苦厄,谁难以忍受了,谁想要避免了,危险了,均是这个小我、这个五蕴,看来就是从破我执开始,《心经》就从破我执开始,所以佛教的修行,是交给了每一个人自身的。

谁来度我们?谁来度我们的苦厄?菩萨帮助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在佛教的活动当中,佛教的日常功课当中,以及佛教的仪式当中,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离开人世间的时候,有佛教传统的家庭都知道,第一不能哭,他在弥留之际,家人不能哭的,哭是在巩固他的五蕴,他眷恋着这个人世间,他牵挂着的、放不下的,你一哭巩固了它,不能哭这是一;第二为他诵《心经》,帮助把这个我空掉,这非常非常重要。 底下有些话听来是迷信,讲中阴身,有一本书叫《西藏生死书》,讲了中阴身阶段,就一个人去世之后到投胎之前,有一段生命状态被称为中阴身,佛教的一个传统,就从中阴身的说法中形成了。这个中阴身阶段,时长最长不超过 49 天,七七四十九,所以家人去世的,有亡者的家庭,他们要为亡者做七,听说过,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最后七七,为他做佛事,做佛事为了帮助这个亡者在中阴阶段得到超度,一个度字又来了,摆脱苦海,超出轮回,但是未必能超出轮回,比如净土宗修得正果的,不需要这种帮助,他自己横超三界了,摆脱轮回了,那么通常需要帮助,帮助的目的呢,也不是说他一定能超脱轮回,投胎投得好一点,这是个根本考虑,往哪里投?有六道呢,这是佛教的说法,在民间普遍被相信,或者似信非信,做七还做的,到寺庙里做佛事的,到寺庙里做佛事,第一,有的人是真相信有效,可以帮助亡者下一世投得好一点,投胎投得好;还有一种呢,也许不怎么信,但做之佛事对活着的人,活着的亲人内心是安慰,有抚慰,因亲人去世的,产生的巨大痛苦,得到了抚慰,所以有双重效果吧。

那么做佛事当中,《心经》特别重要,几乎每一场佛事,做七做的佛事,最后回向之前,一定是诵《心经》的,为什么《心经》这么重要?因为它空小我,破我执,我执是轮回的根源,我们超脱不了生死轮回了,是因为我执,破了它,轮回的主体不是这个我,轮回的主体是谁在轮?第八识,阿赖耶识,它在轮回,所以它叫种子识,轮回的主角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但是轮回的根源是什么?我执,所以以《心经》来帮助,这成了中国佛教活动、佛教仪式的一个传统。

如果我们要摆脱轮回而得大自在,自在名我,《涅槃经》里讲是吧,不迁名常,安稳名乐,自在名我,真正的我就是自在,而我执是不自在的,把这小我无掉,叫无我名净,干净的净,常、乐、我、净,这叫涅槃,说得很分明,自在名我,这个自在就是摆脱了小我的,不是你名片上的那个头衔,那个社会角色,那只是你的小我,某某集团董事长,某某大学教授,小我,破了小我,你才是在本来面目之中,那叫自在,本来面目才是真我,真我,所以说自在名我,无我名净,看来要得自在的前提是无我,就破我执,空小我,这个破我执,空小我是怎么空的?观照,而且观照要达到相当深的程度,叫行深,般若就是对空的领会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有时候自己的朋友,或者好朋友、邻里,或者有人家邻居家里去世了,有人去世了,其实是无法安慰的,当然我们用儒家的话说,四个字,节哀顺变,这是儒家思想,节制我们的哀痛,顺应这个变故,道家也是一样,庄子是吧,要顺变,顺他妻子的去世的变是吧,那么歌唱天道,鼓盆而歌,这道家,儒家讲我们哀痛不能过分的,过犹不及的,就对亲人的死亡,我在以前的安慰也就这四个字,节哀顺变,佛家来了,我想最好的安慰的话是什么?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可以给失去亲人的人,精神上莫大的安慰,他的苦厄已经度了,因为他的五蕴已经空了,不再牵挂,有的人长久地走不出来的,因为跟亲人的情感之深,其痛苦无可名状,就必须诵《心经》的,尤其第一段开始,人生在世,最难堪的事情是什么?生离死别,没有比这更难堪的,最难忍受吧,要一部《心经》,度一切苦厄,这样我们对《心经》的意义,有了了解,我别把它看成是篇理论文章,佛理的文章,不,当遇到亲人去世的时候,这种人生最难堪的生离死别的时候,正是修行最要紧的时候,此处不用功,何时用功,一部《心经》就来,如何面对死亡,死去的是什么?小我,五蕴,每个人如此珍惜它,不肯放了它的,我们害怕的死,就是这个我的永远的消失,不就害怕这吗,所以要把这个世界讲透,把人生讲透,先说一个死吧,先说我们面对虚无吧,先说我们面对空吧,不回避,直面,世人生死事大,弘忍法师说的,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世,什么事情?了生死,在生死的这件事上,你终于想开了,还有什么想不开的,所以西方哲学后来也领会到这一点,尤其是海德格尔,先行入死而后生,直面死亡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打扫战场的时候,在战壕里,许多阵亡了的德国士兵的行囊里边,经常、每每发现一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战场上打仗,随时面对死亡,九死一生的,死亡对一个士兵来说意味着什么?他那么多的牵挂吧,他的妻子或他的恋人,或他的孩子、他的父母,在等待着他回来,你怎么去打仗,所以有人就称海德格尔的哲学叫什么?士兵的哲学,就面对死亡,面对虚无,他们有《存在与时间》,我们中国人有 260 字的《心经》。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